/  /  煩惱源自思考的停滯/  /  之所以會一直被憤怒、哀傷等情緒左右,是因為大腦停止了運轉。消極的情緒像一片厚重的烏云,籠罩著我們的心靈。我們的感覺麻痹了,心里只剩下無止境的煩躁。/  /  煩惱的源頭之一,是自我肯定感的欠缺。煩惱的另一個源頭是無意識地以他人為軸心。當你覺得“我不行”時,往往會出現一個“希望被人覺得很好的我”,或者“不想被人覺得不好的我”。這種狀態下的你,不知不覺中正在以他人為軸心。/  /  明明很討厭那個人,卻希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,不希望對方覺得自己不好。為什么呢?/  /  那是因為,孩子們剛進入小學時,在不知不覺中被灌輸了“必須跟許多人友好相處、必須和大家友好相處”的價值觀,但真的遵循并執行起來,卻需要強迫自己忍耐。就是這樣,這些觀念就開始一點點不斷侵蝕著我們的自我意識。/  /  此外,我們還恐懼失敗。恐懼失敗是人類的本能,然而,如果為其劃分種類,就會發現以他人為軸心的思維模式,即否定自己真正想表達的,擔心“說了這樣的話會不會被討厭”,進而打消最初的念頭。當我們真正做到“隨便別人怎么想”時,會覺得十分輕松。/  /  如果只是因為要在社交中保持禮貌并沒有大問題,但是,我們往往在無意識、不自覺的狀態中也這么做,逐漸地,潛意識層就堆積了許多沉淀物。自己真正的想法就像在缺氧狀態下無法完全燃燒似的,光冒煙不起火,這會給身體和心靈帶來負面的影響。/  /  煩惱的最后一個源頭是自我限制。自我限制,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,即無論如何先停在這兒不動,雖然可能什么都不會改變,卻也可以規避失敗的風險。總是設想消極要素的壞習慣,制約了我們的行動。/  /  想要結束煩惱,就要進行思考。切勿對思考失去信心。如此一來,視野自然會逐漸寬廣。/  /  執著是磨煉出來的/  /  像這樣,通過人、事、物,以及語言來重新審視煩惱,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:/  /  不進行任何再審視,沒有自我軸心地活著,迷迷糊糊地吸收些并不那么喜歡的觀念和人際關系,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。/  /  如果不懂得怎樣與自己相處,煩惱就會反復縈繞腦中,使你持續處于思考停滯的狀態。/  /  在垃圾、廢物等粗糙物品包圍下的生活,代表的正是被徒勞無力感折磨的生活狀態,物品只是表征。斷舍離再三勸誡大家丟棄不需要、不合適、不舒服的物品,就是為了讓大家通過整理物品,領會到這一點。/  /  但是,斷舍離并非讓大家拋棄執念。人活在世上,就必定與執念和占有欲為鄰。我們應該做的并非是否定它,而是使其愈加洗練,而洗練的過程,既伴隨著重重困難,又充滿了種種樂趣。/  /  與執念相似的詞有“講究”。“講究”常帶有褒義,卻總叫人覺得哪里不對勁。比如,堅決地認定“非得是這個牌子,其他的不行”,又或者在飲食上如此。對目前的飲食生活有些疑慮,所以重新審視飲食習慣,以對身體更好的方式攝取食物,這種態度本身的確非常好。但是,當你覺得“非此不可”時,自由自在的狀態就像從手中流走的沙子一樣,離你遠去了。/  /  切勿思考過度,光說不做。問問自己,是否對外界的信息囫圇吞棗,處于以他人為軸心的狀態?又或者,是否已經對某件事物過分在意,以致疑心生暗鬼?當前,自己的身體是否愉悅,心靈是否得到了滋養?/  /  這也就是要確認,當下的自己是否正占據著軸心位置。/  /  我的瑜伽老師說過一句話:“莫信、莫疑,去確認。”這句話簡直是至理名言。/  /  斷舍離,絕非隨意丟棄/  /  這個世界上,存在三種人:在地面匍匐的人。在樹上爬的人。乘飛機的人。/  /  在地面匍匐的人,即無法自覺丟棄“不需要、不合適、不舒服”的物品與信息的人,或是知道有必要這么做卻無法付諸實踐的人,以及糾結于過去,又對未來感到不安和憂慮,無法活在當下的人。他們爬不上樹,甚至沒有爬上樹的念頭,更不要說乘飛機了,恐怕連怎么乘飛機都不知道,自然只會遇到同樣在地面匍匐的人。/  /  在樹上爬的人,即開始學習丟棄“不需要、不合適、不舒服”的物品與信息的人,不過偶爾會忘記和懈怠。對于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了然于心,卻還是“可是……”“但是……”,猶豫不決反反復復。他們能清晰地看到在地面匍匐的人所處的狀態,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落回地面。此外,他們也乘不了飛機,同樣連乘坐方式都不知道,也做不到自己主動去見乘飛機的人。/  /  乘飛機的人,即面對任何物品都能在得到時便做好放手準備的人。他們能夠不早不晚地邂逅必要的人、事、物。當下的熊熊烈火,時刻在他們心中燃燒。從空中眺望,盡收眼底的景色,他們始終能俯瞰整片大地,假如有必要,也能偶爾降落在地面,爬上樹或匍匐于地。/  /  只有乘飛機的人身處的高空,才是自立、自由、自在的境界。乘飛機的人所擁有的力量,就是自在力。/  /  寬容他人也是自我寬容/  / 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責備。/  /  越是常年將自己置于受害者的立場上,緊抱著受害者意識不放的人,情感上就越容易扭曲。一旦扭曲的情感爆發,就會造成一味責備他人的局面。/  /  此外,還有一個大前提是,任何人都不愿承認自己的失敗,并且時間隔得越久,就越不愿承認。因此,對方會對時間上的滯后表示疑問:“為什么你當時不說呢?”這樣一來,便激化了雙方的矛盾。/  /  多年后,當年的人和事都時過境遷。在這種時候,主動拋掉“希望得到理解”的期待,才是明智之舉。或者,無論你多想向對方表明心思,都不能抱著“希望對方理解我”的心情,如此一來,便可淡然地述說過往。也許聽起來很像是在勸你消極放棄,但“希望得到理解”的期待,不過是一種自私任性罷了。如果對方能坦然地認可你,當然很幸運,然而大多數情況是,不僅很難得到認可,甚至極有可能遭到拒絕。/  /  “哎,真是沒辦法了。”認清這一點后,我們應當直面問題,并切實地采取行動,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認可、犒勞自己,然后干脆利落地放棄。不為其他,全是為了自己。/  /  受害者和受害者意識的問題,以及任何人都不愿承認自己的失敗,實際上全都是自己與自身情感的斗爭。/  /  我經常讓自己這么想:“怠慢別人,就是怠慢自己。”我們比自己想象中還要更容易被外界左右,社會常理、學校教育常年向我們灌輸著“要在各方面做到完美才行”或是“做個好孩子”這樣的價值觀。不知不覺間,我們對自己和他人都提出了“應當做到”的要求。如果對方偏離了完美或好孩子的形象,我們就會對對方橫加責備。/  /  首先,我們應當從自己身上卸下這種價值觀,這是寬容他人的第一步。當然,也是自我寬容。/  /  能正確判斷現在與未來才能獲得自在/  /  《自在力》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、斷舍離創始人山下英子所作的《斷舍離》系列中的完結篇,與之前兩本《斷舍離》《斷舍離》(心靈篇)共同構筑了一個完整的斷舍離體系,一個立體的“斷行、舍行、離行”觀。  作為這本書的編輯,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王絮,對“自在力”有自己的見解。  王絮說:“斷舍離講的是重新審視、思考身邊的物品,拋棄不舒適,不需要的,留下需要的,舒適的,最終令周圍環境煥然一新。俯瞰力是斷舍離之后所帶來的心靈上的內化和提升,通過反復的斷舍離,在理清物理環境的同時,讓心靈環境也得到洗禮和改善。最后,山下英子提出了自在力概念,說/'斷舍離的終極目標就是獲得自在力,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動權,自立、自由、自在的生活。’我想,這也就是自在人生的終極意義所在吧。”  自在力,就是自立、自由、自在的力量。王絮說:“我理解的自在力,就是能用發展的眼光審視、判斷當下的人、事、物,迅速掌握/'此刻的我’真正需要的、適合的,排除無謂的干擾,不惶惶度日,不糾結過去,不擔憂未來,得到時不得意忘形,失去時也不至于跌落谷底一蹶不振,是一種平靜、自然的狀態。相信當下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”讀山下英子《自在力》:阿德勒精神/  /  剛通過日本作家岸見一郎的作品《被討厭的勇氣》重溫阿德勒的哲學,可巧又讀到這本《自在力》。若干似曾相識的觀點,細想來不正是阿德勒哲學的另外一種演繹嗎?雖然體裁不同,但同樣是用較為通俗的語言表達作者對阿德勒哲學的理解,以及惠及生活的表現,倍感親切。/  /  山下英子的成名作是《斷舍離》,本書中也約略提到其中心,意指拋開不必要的東西,認清自我,很像岸見一郎三步驟當中的“接納自我”。不畏懼別人的眼光,勇敢做自己,山下舉的一個代表性例子是不在意鄰里的議論,坦率地告訴他們自己經常享受海外旅行。貫徹原則、立場堅定、不閃爍其詞、不患得患失,這樣活得比較自在。/  /  山下提到在日本傳統文化中,孩子們從小被教導要團結友愛,多交朋友,腦海中有“不能討厭別人”的價值觀,煩惱的源頭就是無意識地以他人為中心。要找到自在力就必須改變這種觀念,從中跳脫出來,設法不那么糾結于被所有人喜歡。讀到這里,腦海中迸出的就是岸見“被討厭的勇氣”這個詞組了!/  /  “俯瞰力”也是山下一個重要概念,區別于“抽離”,指的是對身邊發生的事富有感情地觀察而不是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”。跟岸見所說的“共同體”概念也不謀而合。/  /  此外,還有過好當下、做好事不單純求表揚、獲得幸福為最終目標等看法都深得阿德勒的哲學精神。不過《自在力》一書主要提到的都是修身、修心的內容,亦即關于自我的課題。對人際關系、共處模式沒有很多涉及。/  /  接納自我是阿德勒哲學的核心,山下著眼于一點層層盤剝,穿插ppt式的圖表具體闡釋,在提出可行性意見方面敘述得更為細致。雖是從改變心態做起,成效顯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又慢慢滲透到人際關系和共處模式,推進后續發展。/  /  設想起來是一幅美好的圖景,如何下決心去實現又是現實問題。山下最棒的安排就是在結尾提出當下就可以去實現的步驟:從身邊小物開始,收納毛巾、分類陳列、卷起衣物,丟棄不需要的物品,這小小的勇氣是我們找到幸福邁出的第一步。只要一點點決心就能夠實現,起點永遠是“現在”、“這里”、“從我開始”。/  /  不妨就此跟隨山下的腳步收拾起來,從簡單小事開始積累勇氣。然后踐行阿德勒精神,無需矯飾地生活,獲得自立、自由、自在。/  /  ——乙未年讀山下英子《自在力》山下英子《自在力》最有感觸的三個故事/  /  【故事一】想把丈夫“斷舍離”掉/  /  “我連他母親的下身都幫著處理了,他卻連句/'謝謝’都沒說。”義憤填膺的女士已經70歲了,結婚45年。雖然在婚姻中忍耐著,卻懷著對丈夫的怨憤。很多人都這樣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,處于痛苦怨恨的狀態卻又擺脫不掉。/  /  妻子如此想要這句“謝謝”,為什么?因為她認為:“我做出了這樣的犧牲來幫助你和你的家人,理所應當收獲你的感謝和認可。”但她沒發現,這樣思考有一個前提,就是——丈夫也必須抱持著和她一樣的價值觀才行。如果丈夫認為:“兒媳婦服侍婆婆是理所當然的。”那么,妻子是無論如何也等不到丈夫的“謝謝”的。/  /  沒錯,雖然這么說有點可憐,但說到底,“照顧了婆婆就應該被感謝”的價值觀,只是妻子一廂情愿的想法。而從她的語氣來看,她甚至都沒有把這個期望和丈夫交流過,只是暗自生氣罷了。“他卻連句/'謝謝’都沒說”——如果是交流過這個期望的話,就會說“他卻說這是理所當然的。”沒有行動,也就是說,連自己都沒給自己捍衛原則和權利的許可,可以想見,這種狀態只可能一直持續下去。/  /  也許有人說,只要丈夫說一句“謝謝”問題就解決了嘛。沒錯,也許妻子得到這句感謝會心平氣和下來,但這么一來,問題的解決就完全依賴于別人了,等于在那之前,除了反復忍耐和痛苦之外,別無他法。我們又為何要選擇讓自己那么辛苦的立場呢?/  /  持有這種“希望對方符合自己的期待,想控制對方”的意識,才是人際關系中最大的瓶頸所在。/  /  【故事二】自己給自己許可/  /  (作者)幾年前,我和朋友去海外旅行,買了一大堆當地特產。乘國際航班到達關西國際機場換乘國內航班時,我費盡力氣,想把這些大行李用宅急便郵回去。朋友看我這樣,說了一句:“山下,你還真是在乎別人怎么說你呢!”也就是說,我試圖逃避人們好奇的眼光,不想被他們認為:“那家的媳婦去海外旅行回來,帶了那么多行李,真奢侈啊!”我是在完全無意識、不自覺的狀態下那么做的,朋友的一句話,讓我如夢初醒。/  /  我婆家在一個古老的城鎮,人們世代保持密切的聯系,是一個嚴密的共同體。正是因為我清楚自己是從東京嫁過來的媳婦,本來就容易引人注目,所以才不知不覺地感到有些自卑。也就是說,享受完海外旅行的樂趣,帶著一大堆行李回來,是當時的我在無意中希望限制的行為。/  /  從那之后,即便發生同樣的狀況,我也不再在意鄰居們的眼光,自然地做自己。如果對方略帶找麻煩的口氣問我:“哎喲,這是從哪兒回來啊,玩得開心嗎?”我也不再躲躲閃閃地說:“不不,沒有啦……”而是挺起胸膛,回答:“是啊。很開心。”就這樣,我成了“結束海外旅行后,堂堂正正、毫無顧忌地而回家的我”,這不僅使我自己的層次得到了提升,也讓對方感到無趣,知道我“沒有可以干涉的可能”,我建立了一個貫徹原則、立場堅定的形象。/  /  順便一提,如果此時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,謙遜地說:“比喻不,沒有啦……”就等于暴露了自己的弱勢,對方便會干涉更多。/  /  在煩惱“不知道別人會怎么想我”的時候,有意識地給自己一個“Go”的信號,告訴自己“又沒給他們添麻煩,別管別人怎么想,我就是喜歡啊,我很開心啊!”/  /  別人愛怎么想是別人的自由,不要為此限制了自己的自由。/  /  【故事三】如何在幼兒園里教合氣道/  /  教機動隊合氣道的教練接到一個任務——教幼兒園小朋友學習合氣道。/  /  結果,他一走進教室就把五十個孩子嚇得哇哇大哭。平時他教導的成人,只要下命令“站直!訓練!”就好,可面對完全不吃這一套的孩子,要怎么教授合氣道呢?正是這種絕境之中,開發出了自己的創意和潛能。/  /  首先,他通過猜拳、做影子游戲的方法讓孩子放下心防。/  /  之后,為了讓孩子學習正坐和默想,他設計了一個游戲,叫“比起眼睛就能到月亮上去”,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在宇宙里游泳,引導他們“看,是不是看到小星星了呀。”孩子對有趣的游戲很快就接受了。/  /  可孩子天性好動,他批評了三個,那邊又有五個出來調皮,于是,他又想出一招,對那個最吵鬧的孩子說:“哎喲,你真乖。”這樣一來,其他孩子也都安靜下來了。/  /  最后,他給孩子創造動力,給那些學得最好的學生系上絲帶。擅長前空翻的孩子系紅絲帶,正坐法學得好的孩子系紫絲帶。實際上,人類運動神經的好壞在幼兒園時期已經成型了,因此,為了讓每個人都能通過努力獲得絲帶,他特意在排序上下了功夫,強調獲得紫絲帶最了不起。而紫絲帶代表的是跟運動神經最沒有關系的正坐法。/  /  經過此事之后,教練回到機動隊運用的指導方法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。/  /  為什么他能指導什么都不懂的幼兒園兒童學習合氣道?因為他一開始就“放棄”了“被理解”的期待。這樣一來,無法用“哎呀,都是對方不懂,都是對方不好”來當作借口,分擔責任,完完全全只能靠自己來設計、引導,達成最后的結果。結果,反而有了更多投入和創意,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好效果。/  /  因為說到底,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,溝通都是很難的,只不過大人恰好能用語言完成看起來像那么一回事的交流而已。/  /  人們是否能通過對話就做到真正互相理解呢?語言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,也為我們招致了一些麻煩。話一旦出口,我們通常就會抱著自我滿足的心態,想著“我已經把所想的傳達出去了,后面就拜托了”,把理解的責任放到對方身上。這并不能算真正的溝通。/  /  必須擺脫依賴他人的想法,改變姿態,主動去打動對方的心,比起正攻法,即直接用語言正面傳達自己的想法,不如一邊觀察一邊預測對方的動向,變換角度,制訂戰略令語言和行動更加有效,并付諸實踐。

在較好的層次里,身體充滿智慧,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食物,也知道什么食物,是不需要的。某一種食物,對身體好不好,在吃之前,看一看,聞一聞,就可大致知道。如果再嘗一嘗,嚼一嚼,馬上就能確定。只需一次,就能知道。每一個生命,都是獨立的存在,沒有任何東西,天然是人類的食物。如果沒有必要,能不吃盡量不吃,少吃一點,其實很好。吃食物,是為了補充能量。能量夠用,無需過多補充時,應該少吃。科學,為了研究吃的學問,將食物里的生命信息,分門別類弄得很復雜,并描述為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。分開容易,合起來難。實際上,我們身體,直接需要的只是能量,而不是某種營養成分。上述三段話,寫了三個意思:1.身體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食物;2.身體吃食物,是為了補充能量;3.身體其實不需要很多食物。明白了這三點,我們再來看具體的飲食方法。1.少食每一個生物,生命信息是不一樣的。一種生物的信息,如果融合進了另外一種,會造成信息干擾。食物,是人體最大的入侵者,人類本元的信息,在食物信息不斷進入的情況下,歷經億萬年的遺傳迭代,我們現在美其名曰進化,實際上是進化還是退化,無法定論,但一定是雜化,而不是純化。食物改變人的基因。基因是遺傳物質,里面積累著億萬年來的信息。億萬年來的食物信息,在逐步改變著人類的基因。這種改變,讓人體更能適應外界的食物,是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,但人體本元的信息,卻在慢慢的減少和雜化。這種雜化,讓人類身體內的信息溝通,不再那么高效,開始出現障礙,不但本能的智慧神通,消失不見,而且衍生出各種疾病。上古天真論,返璞歸真,保持純真,修真等,都是告訴我們,要回歸身體的本元。一直以來,人類食用的都是自然食物,但近代以來,各種化學的東西,被添加在食物種植、加工、烹飪等各個環節。這些化學成分,所包含的信息,是人類基因庫里所沒有的,一定會對身體產生影響。也許,人類最終會適應這類信息,但要付出代價。因此,能做到少食,是很好的。2.全食我們需要的,是食物中的生物能量。食物不完整,其能量和信息,必然是不完整的。身體要從食物中加工出能量,必須先付出一部分身體的能量。就像我們要把食物煮熟,必須先加熱一樣。此外,每一次進食,食物中的信息,都對人體是一種干擾,因此,進食的次數,應少一些。在此基礎下,吃全食,攝取食物中的全部能量,就非常重要。我們現在人,吃食物越來越精致,吃什么都要去皮、去殼,去得越干凈越好。如果你有一些中醫知識,你會發現,很多食物表皮,都可入藥。如果你有一些營養學知識,你會發現,很多生物活性成分,都是從植物表皮中提取。吃全食,可以吃食物全部的能量。3.素食同樣是生命,植物基本上沒有意識。動物有明顯的意識。意識,是一種很有規律的信息,這種信息,進入人體以后,對人體信息的干擾會更大。喜歡吃肉食的人,是獅虎性格,比較急躁。喜歡吃素的人,是牛羊性格,溫柔和順。動物在面臨死亡時,會有大量恐懼哀怨的信息,會分泌出很多物質。此外,動物的毛細血管,和人類一樣,積聚了不少廢物毒素。這些東西,都對人體有害。學會吃素,病就好了一半。有人說,吃素,是飲食的天機,有些道理。記住,吃素是享受,不是折磨。為了病情,勉強自己吃素,心中哀苦自怨,這是不對的。一開始的發心很重要。意識定向,末那成相,末那就是潛意識。你心理是怎么想的,生理上就會與之對應,這是極其精微的規律。但是,素食的能量,始終是低于葷食的。因此,吃素食,要提高身體的消化能力,學會靜養與練功。功不可沒。4.雜食沒有任何一種食物,天然是為人類準備的。任何單一的食物,不可能滿足身體全部的能量需要。因此,食物的種類,不要過于單一。長期單一的吃某一種食物,這種食物信息,對人體的干擾,就會積累得較多。適當的雜食,可以減緩這一情況。5.斷食如果說,吃素食,病可好一半的話,那么能做到斷食,病就會好一大半。再說一次,食物,是人體最大的入侵者。所有病人,都存在一種情況,中醫叫做積食,西醫叫做慢性食物過敏。簡單說就是,食物中的一些分子,一些信息,人體加工不了,但又無法排出,影響身體的生理機能。斷食,是在一段時間內,減少食物對人體的干擾,讓身體自主的運轉,自我清潔,自我修復。一般情況下,身體能量充足,自然就不思食物。生病的情況下,不可粗暴斷食,由淺入深,循序漸進,以身體能承受為主。斷食的方法,到處在講,這里不重復了。6.原食油鹽醬料,辛香佐料之品,都是不必要的。這些東西的出現,是為了改善食物的風味,從其本質上講,它們就是食物添加劑。只不過,它們相對天然一些,比現在化學的食物添加劑,要好很多。但它們也算不上天然,只不過是從自然物中,提取精制而來。食物中,自有油鹽,食物中,自有風味物質。當你的身體,處在較好的層次時,你會發現,原汁原味的食物,竟然也那么可口好吃。現在很多的飲食療法,地中海飲食法,生酮飲食,葛森飲食等,其內在規律,是原食或斷食的一部分。身體很好時,天然的就會清淡飲食。人天生就是清淡飲食,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如此。只是后來,人的各項感覺,嗅覺、味覺等,受到了食物信息較多的干擾,不在那么純潔靈敏,飲食開始不清淡了。上面6點,看起來很難做到,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到,但只要有了正確的認識,慢慢去找自己的節奏和方法,一定可以做得很好。當你能做到這些,你就能明白下面這段的話,它不是騙人的。《大戴禮記·易本命》說:“食肉者勇敢而悍,食谷者智慧而巧,食氣者神明而壽,不食者不死而神。(原創:身體自愈研究者,百家號或微信內搜索“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”可關注)

WED989VI458EMLOEF44EF8EF


時代雜誌桃園哪裡訂Fortune彰化哪裡訂Business Traveller台南哪裡訂2020年Business Traveller桃園哪裡訂
2020年TIME美國時代雜誌哪裡訂便宜 2020年TIME時代雜誌苗栗哪裡訂 美國time時代雜誌- 美國3潛艦462飛彈包圍中國! 2020年讀者文摘桃園哪裡訂 富比士雜誌彰化哪裡訂 遠見雜誌+遠見雜誌好禮大放送? 台時亞洲新客戶訂購價 國際書展科普雜誌怎麼訂閱最便宜 多益英文閱讀,可以只看富比士雜誌嗎?英文實力不知不覺就大增? 遠見雜誌台中哪裡訂 2020年探索頻道雜誌哪裡訂便宜 天下雜誌看不懂怎麼辦? 兩個解決方法? 線上訂閱 免費送錄音筆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ef27nm90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